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沈阳市道路客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时间:2024-06-24 02:24:1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5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沈阳市道路客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沈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沈阳市道路客运市场管理条例》的决定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97年3月28日沈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7年5月30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

决定
沈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沈阳市道路客运市场管理条例修正案(草案)》,决定对《沈阳市道路客运市场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第四条修改为:“市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市道路客运工作,负责道路客运市场的统一管理。区、县(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在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分工,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客运市场的管理和监督。
“市、区、县(市)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按照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道路客运市场的管理工作”。
二、第六条、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中“道路客运行政主管部门”,修改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
三、第四十条修改为:“对违反本条例的道路客运经营者和司乘人员,情节较重的,除按规定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外,并吊扣《客运准驾证》一至六个月;情节严重,屡教不改的,处以罚款、可滞留车辆并缴销《客运准运证》、《客运准驾证》”。
本决定自1997年8月1日起施行。



1997年5月30日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商代开始中国就有了法制的传统。注意这里是“法制”,而不是法治。当时的法制是严刑酷法,用来打击违反统治阶级利益的犯罪分子,而不是维护人民的利益。所以中国自始自终需要统治者用法律对违抗者予以惩戒和镇压。中国的封建统治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外儒内法已经形成了一个传统,儒家和法家共同构成了对中国社会形成统治的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中国传统统治秩序被外来世界特别是西方文明强烈的冲击。对于这种冲击,统治阶级始终面临着如何抉择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法制”绝非现代西方社会所赖以成功的“法治思想”,西方法治形成了西方独特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方式,其成功的方式深深植根于西方传统思想,特别是古罗马的法治思想,西方法治思想基本脱胎于古罗马法治思想,其中四大法学家的贡献无与伦比,是西方法治制度的源泉。法治中的法律至高无上的地位,连国王都不能违反,古罗马有个故事,一个农夫以法治原则让想进入他家的国王吃了闭门羹,这很能说明问题。这在中国皇权至上,人治为主的社会,法治的思想几乎不存在,长期的中国式统治使得国家变成了彻底的“关系社会”,法治的土壤荡然无存,并且影响至今。

1949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了这个国家,其中1980年之前,中国并没有实际的施行法治,法律制度非常不健全,法律程序不存在。30多年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但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实际的进步,中国的法治思想始终处于游离地位,并没有达到世界发展的趋势,从而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在同一步调,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矛盾重重,陷入困境。

在中国传统思想仍然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中国人首先必须确立“法治”的思想框架,对于中国现阶段,我认为正处于一种普法阶段,大众对于法律认识模糊,对于违法行为不屑于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另一方面,法律程序形同虚设,诉讼冗长,案件经常得不到迅速解决,当事人的权利得不到迅速救济,最终损害公众对于法律的信仰。

中国已经到了迫切需要思想改革的时代,这需要共产党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对于社会上的思潮予以彻底、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拿出可以予以解决问题的对策。否则,中国共产党的统治,是否可以合法的持续到2050年尚待疑问,执政能力的严重欠缺,以及对于社会理解的粗鄙,都会成为阻碍其稳定的重要威胁。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在法治思想确立的前提下,加强对于法治行为的坚持和发展,建立健全制度的维护和执行效力,会成为加强我们这个国家最终实现进步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社会问题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关于企业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答复

国家工商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关于企业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的答复
国家工商局


答复
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你局《关于企业登记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穗工商(1992)45号〕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一、企业主管部门是指对企业负有领导和管理职能,并直接对其进行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上级部门。
二、根据企业登记管理法规,企业登记事项不包括“主管部门”,但明确企业主管部门是登记主管机关对企业进行登记和监督管理的内容之一。登记主管机关依据企业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及其它有关文件对企业进行审核登记。
三、根据《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及其施行细则的规定,企业改变主管部门,应向登记主管机关备案,并应提交下列文件、证件:(一)原企业主管部门转出和新企业主管部门同意接受该企业的文件及审批机关的审批文件;(二)原企业主管部门与新企业主管部门签订的关于该企业
人员安排、财产、债权、债务的法律关系的协议书;(三)涉及国有资产的,应提交财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文件。上述文件、证件经登记主管机关审查,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通知企业准予备案;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通知企业完善有关法律手续。



1992年3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