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26 18:42:4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3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

辽宁省锦州市人民政府


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

锦州市人民政府令第1号


  现发布《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
                              市长 王文权
                           二〇一〇年三月二十二日

            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河道管理,防御洪水灾害,发挥河道综合效益,保障经济建设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
  第三条 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工作。
  河道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我市行政区域内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的主要河段及大兴堡河的河道专项规划和行政审批事项,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编制和审批,其他管理工作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小凌河非主要河段、女儿河、细河、羊肠河、东沙河、西沙河的河道专项规划和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他管理工作,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审批和管理;其他小型河流的河道专项规划和行政审批事项及其他管理工作,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负责编制、审批和管理。
  市、县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协助水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河道管理工作。

                   第二章 河道保护
  
  第四条 河道管理范围:有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大凌河、小凌河、绕阳河、大兴堡河、女儿河的护堤地范围为两岸堤防背水坡堤角外延的10至20米;细河、羊肠河、东沙河、西沙河的护堤地范围为两岸堤防背水坡堤角外延的5至10米;其他小型河流的护堤地范围由各县按照规定自行确定。
  第五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必须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涉及其他部门的,并按照有关规定审批:
  (一)新开河道、改变河势的;  
  (二)挖砂、采石、取土、淘金(以下统称采砂),翻动土体对河道有不利影响的;
  (三)爆破、钻探、打井的;  
  (四)挖筑鱼池(塘)或者从事水产品养殖的;  
  (五)修建设施的;  
  (六)存放物资的;  
  (七)开垦土地、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的。  
  第六条 对壅水、阻水严重或者为提高河道防洪标准进行河道整治需要改建、扩建或者拆除的跨河、穿河、临河、跨堤、穿堤、临堤等工程设施,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报请本级人民政府责令工程建设单位限期改建、扩建或者拆除。逾期不改建、扩建或者拆除的,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处置措施,所需费用由工程产权单位承担。
  第七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跨河、穿河、临河、跨堤、穿堤、临堤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的工程建设方案,必须由具有水利资质资格的设计单位提出审核意见,并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前款工程设施需要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土地,跨越河道空间或者穿越河床的,工程设施建设的位置和界限应当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位置和界限安排施工。
  第八条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内设置排污口。
  在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必须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
  第九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非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填堵、占用或者拆毁。
  因施工、排污造成河道淤积或者对河道堤防等水利工程设施造成损害的,由建设单位或者产权单位承担清淤和赔偿责任。
  第十条 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修建套堤、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二)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  
  (三)种植高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不含护堤护岸林,下同);
  (四)设置拦河渔具。  

                     第三章 河道利用

  第十一条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砂石资源,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计划开采并组织招投标。
  每年年初,由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管辖范围内的河道进行现场勘测,在确保河道内各种设施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编制年度采砂规划。
  第十二条 河道采砂依法实行许可证制度。
  采砂单位和个人应当向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河道采砂许可证后,方可采砂。
  河道采砂必须依法交纳河道采砂管理费。
  第十三条 经批准的采砂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批准要求进行采掘,应当服从河道整治规划和防汛统一调度,以疏浚河道为主,不得影响河势变化和行洪,不得危及堤岸、水工程建筑物、桥梁、地上地下管线等设施的安全。
  第十四条 经批准的采砂单位和个人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严格按照河道采砂许可证规定的开采地点、开采范围、开采总量、开采期限、作业方式、弃料处理方式进行开采。禁止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河道采砂许可证,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采砂权。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河滩地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并且按照分级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管理。
  河滩地承包合同原则上一年一签。河滩地承包者在承包的河滩内不得修建温室大棚等永久性建筑、乱垦乱种、擅自栽树及进行其他影响行洪的活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可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新开河道、改变河势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二)采砂,翻动土体对河道有不利影响的,属于经营性的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属于非经营性的处5千元以下罚款;
  (三)爆破、钻探、打井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
  (四)挖筑鱼池(塘)、从事水产品养殖、修建设施、存放物资的,处3万元以下罚款;  
  (五)开垦土地、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的,处2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其工程建设方案审查同意或者未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的位置、界限,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从事工程设施建设活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补办审查同意或者审查批准手续;工程设施建设严重影响防洪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违法单位承担;影响防洪但尚可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河道内设置排污口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恢复原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擅自在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河道内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逾期不清除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并可按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修建套堤、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弃置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的,处5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二) 种植高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以及设置拦河渔具的,处1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批项目危及河道堤防安全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七条规定,不按照河道整治规划和防洪标准审批工程项目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不公开招标确定采砂者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水利局组织实施。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2005年12月7日市政府令第17号发布、2008年12月19日市政府令第11号修订的《锦州市河道管理办法》同时废止。本办法有效期为5年。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湖南省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娄底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娄政办发〔2012〕1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娄底经济开发区、万宝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局委、各直属机构,有关企事业单位:

《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




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保证供电工程质量,满足居民安全、可靠、经济、方便的用电需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04号)、《城市电力规划规范》(建标〔1999〕149号)、《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导则》(DL/T599-1996)等法规规章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中心城区及所属县(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新建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新建住宅,包括住宅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廉租房以及城乡居民征地拆迁集中安置住房),以及住宅区内为小区配套的公共设施用房和经营性用房,不包括别墅区、农村自建房。

本办法所称供电设施是指从上级公共电源网接入点至小区住户“一户一表”电表箱和其他用房配电间低压屏止(不含表后线或低压电缆及以下)的所有供电设施(不含提供设备用房的土建和施工过程中的路由)。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成立娄底市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工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协助分管工业的副秘书长、市经信委主任、娄底电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市经信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物价局、市审计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房地产局、市规划局、市工商局、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娄底电业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开展全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的监督检查并承担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市经信委,由市政府协助分管工业的副秘书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市经信委分管电力工作的副主任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娄底电业局分管营销的副局长和市经信委电力科科长任办公室副主任。冷水江市、涟源市、双峰县、新化县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本辖区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第四条 供电企业应当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建设、统一维护管理和“供电到户、抄表到户、收费到户、服务到户”(简称“四到户”)的原则,负责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管理和维护工作。

经信部门负责对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工程的施工、设计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对新建住宅供电设施施工报装和验收送电依法进行监管。

物价、审计、住房和城乡建设、房地产、规划、工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新建住宅供配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供电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行业标准及《娄底市城市居住区配电设施建设技术导则》(娄建发〔2011〕103号)的有关规定建设好住宅供配电设施。

第六条 新建住宅由开发单位向供电企业提供经规划等行政许可审批同意的供电设施建设规划设计必要文件和图纸资料。供电企业对供电设施建设项目实行公开招投标,在具备资质的施工单位中选择中标者,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建设。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项目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中标要求和经审查合格的施工图纸组织施工。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工程竣工后,由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供电企业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组织验收,住宅开发单位凭验收合格通知书申请送电投运。

第七条 新建住宅开发单位应负责外线建设破路等相关事宜,并按期无偿提供配电设施用房和通道(包括电缆沟、排管、栈桥、竖井或架空线路走廊等)。

第八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投入使用后,供电企业应承担公共电源网接入点至住户“一户一表”电表箱的所有供电设施的用电安全、维修、改造及日常运行管理工作。

对于配套公共设施及经营性用房、办公用房的专用供配电设施,供电企业不接收产权但应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与用电监察。

第九条 新建住宅开发单位应当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副本)所核定的建筑面积向供电企业支付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供电企业不得擅自再向开发单位收取其他费用(临时施工电源费用除外)。

第十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的收费范围与标准,由市价格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并报市人民政府和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 新建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维护费用,应当集中管理,专户存储,专项用于住宅供电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接受审计部门审计。

第十二条 供电企业应于每年3月底前将上年度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收支情况向“城市新建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价格主管部门报告。

经信部门应会同价格、审计部门对住宅供电设施建设维护费用收缴、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价格管理等有关规定的,依法予以查处。

第十三条 从本办法发布之日起尚未送电的新建住宅必须按照本办法缴付供电设施建设费,并由供电企业实行“四到户”管理,其中已经开工建设的电力设施由供电企业验收合格后予以利用并抵扣相应建设费用。

未由供电企业直接抄表到户的原有住宅小区,由小区业主大会决定是否向供电企业申请改造并推行“四到户”管理,其改造费用由业主自行筹措。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落实结核病防治规划联合督导反馈意见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落实结核病防治规划联合督导反馈意见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04〕70号

广西、陕西、云南、内蒙、江西、安徽省(自治区)卫生厅:
2004年4月,我部邀请WHO官员和部分其他国际组织的专家,与卫生部国外贷款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共同组成联合督导团,对广西、云南、陕西、江西、内蒙、安徽等六省(自治区)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进行了重点督导并提出了反馈意见及整改要求,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措施,改进结核病防治工作。我部将再次组织联合督导以检查落实情况。
附件:2004年重点省(自治区)结核病防治工作督导反馈意见及整改要求





二OO四年五月十八日




附件:

2004年重点省(自治区)结核病防治工作
督导反馈意见及整改要求

一、加强政府承诺
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加强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领导,落实承诺。目前,省级领导小组履行职责不足,尚有部分市(地)、县没有成立领导小组,未下发本地结核病十年规划,尤以县级的问题严重(详见附表1)。
2004年6月底以前,各有关省(自治区)要对督导团所提出的问题及整改意见进行研究,制定加速DOTS实施的计划(包括具体整改措施及工作时间表);卫生厅每月向省级结核病防治领导小组通报包括经费落实及使用在内的工作进展情况。
二、落实政府配套经费
各有关省(自治区)落实世行贷款/英国赠款、全球基金和日本援助项目配套经费问题比较突出,省级落实情况较好,市(地)、县级较差。另外,省级已落实的配套经费不能按时到达使用单位,滞留在市(地)、县级的财政局或卫生局(详见附表2)。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尚未落实贫困县配套经费。
2004年6月底以前,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省级配套经费到位率达到50%以上,年底前全部到位(根据世行贷款项目及全球基金项目的承诺,不能提供贫困县足够配套经费,将停止全球基金项目支持);建立省级配套经费管理机制,明确拨付程序和时间表;建立对配套经费到位及使用情况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督导。
三、加快世行贷款进展
目前,江西及内蒙尚未完成转贷协议的签署;除安徽省(非世行贷款项目省)外,其他五省(自治区)均存在提款报账速度慢及未完成设备采购问题;部分省份提款报账程序复杂。
2004年底前,各有关省(自治区)提款报账回补的贷款经费达到计划水平并进一步加快速度;针对贷款使用、报账等薄弱环节,加强培训及督导;2004年6月底前,完成省级第一次设备采购工作;省级结合当地情况,适当调整报账程序;5月底前,江西、内蒙要完成所有转贷协议的签署。
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各有关省(自治区)结防机构技术力量不强,县级中高级技术人员缺乏问题尤为突出;部分市(地)、县级结防机构人员数量不足(详见附表3)。
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按照实施DOTS策略的需要增加结核病防治专职人员,做好培训计划,加强培训,提高工作质量。
五、提高病人发现率
各有关省(自治区)病人发现率均较低,除内蒙外,其他五省未查痰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附表4)。
各有关省(自治区)要确保免费诊断政策的落实。2004年底前,要求报告结核病人中未查痰比例降至5%以下; 自2004年第二季度,利用国家传染病疫情直报系统,对未在结核病防治机构进行登记的结核病例及疑似病例进行追访;自2004年第二季度,根据国家计划在试点地区实施新的痰显微镜检查室间质量控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结核病人归口管理工作;自2004年第三季度,实施新的国家健康促进策略。
六、提高治愈率
部分省份病人治愈率及2月末阴转率较低,5%~41%的县级2月末阴转率低于60%(详见附表5和附表6)。
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确保落实病人管理费发放到位;5月底以前,选定痰菌阴转率或治愈率低的重点市(地)、县进行调研,制定措施并实施干预。
七、加强重点地区的强化
各有关省(自治区)项目执行单位的结核病防治水平不平衡,部分执行单位在病人发现率、治愈率、2月末阴转率及未查痰率等指标评价中明显落后于该省平均水平。
要求各有关省(自治区)选定省内的重点地区,于2004年6月底前进行督导,并在 3个月内对督导效果追踪,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附表1 各省(自治区)成立领导小组及未下发十年规划情况
省份 领导小组 十年规划
地市级 县级 地市级 县级
应成立 实成立 组建率
(%) 应成立 实成立 组建率(%) 应下发 实下发 完成率(%) 应下发 实下发 完成率(%)
安徽 17 15 88 84 71 85 17 13 76 84 53 63
广西 14 12 86 93 69 74 14 14 100 93 93 100
江西 11 11 100 99 69 70 11 9 82 99 68 69
内蒙 12 11 92 101 70 69 12 10 83 101 41 41
陕西 10 10 100 108 108 100 10 10 100 108 108 100
云南 16 16 100 129 104 81 16 16 100 129 99 77








附表2 2003年各省(自治区)本级及全省经费到位情况
省份 计划到位
(万元) 实到位
(万元) 到位率
(%) 到位经费人均数(元)
全省 省级 全省 省级 全省 省级 全省 省级
安徽 657 150 409 164 62 109 0.06 0.03
广西
江西 397
475 130
86 157
211 130
86 40
44 100
100 0.03
0.05 0.03
0.02
内蒙 483 310 381 310 80 100 0.16 0.13
陕西 938 360 303 117 32 33 0.08 0.03
云南 511 360 481 360 94 100 0.11 0.08





附表3 市(地)及县级人员数量的情况
单位 县数 合计
无人员 1人 2人 3人 4人 5~9人 10人以上
地市级 安徽 1 1 2 10 3 17
广西 2 0 0 2 1 3 6 14
江西 2 1 1 1 6 11
内蒙 3 2 7 12
陕西 0 0 1 0 2 7 0 10
云南 3 3 7 3 16
县级 安徽 11 2 1 2 9 46 9 80
广西 22 4 5 5 11 38 8 93
江西 12 12 8 9 6 22 13 82
内蒙 6 21 5 40 29 101
陕西 6 8 19 11 27 35 1 107
云南 4 9 12 19 22 59 4 129




附表4 各省(自治区)病人发现规划完成率及未查痰情况
省份 人口数
(万) 规划数 规划
完成率(%) 涂阳 涂阴 未查痰
初治 复治 例数 %
安徽 6379 16400 64 5905 4581 15187 5009 16.3
广西 4911 13100 68 5898 3031 12769 11760 35.1
江西 4623 6700 65 3174 1197 8882 3444 20.6
内蒙 2300 6200 67 2654 1479 5373 495 4.9
陕西 2604 9400 74 4045 2944 6056 2581 16.5
云南 4368 7800 77 3927 2089 4184 1581 13.4





附表5 各省(自治区)病人治愈率及2月末阴转率
省份 初治涂阳治愈率(%) 初治涂阳2月末阴转 复治涂阳2月末阴转
登记数 阴转数 阴转率(%) 登记数 阴转数 阴转率(%)
安徽 82.76 4952 3952 80 3501 2369 68
广西 68.76 3264 2052 63 2250 1489 66
江西 85.53 2905 2436 84 1032 764 74
内蒙古 81.18 2338 1812 78 1305 877 67
陕西 74.78 1498 1278 85 1237 940 76
云南 81.79 2953 2145 73 1612 1125 70




附表6 DOTS地区2月末阴转率构成
类别 单位 >80% 80%~60% <60% 合计
县数 % 县数 % 县数 %
初治
涂阳 安徽 34 60% 15 26% 8 14% 57
广西 7 24% 15 52 % 7 24% 29
江西 30 73% 9 22% 2 5% 41
内蒙 31 47% 22 33% 13 20% 66
陕西 47 69% 14 21% 7 10% 68
云南 23 41% 20 36% 13 23% 56
复治
涂阳 安徽 19 33% 21 37% 17 30% 57
广西 8 29% 12 43% 8 29% 28
江西 24 59% 7 17% 10 24% 41
内蒙 17 26% 26 39% 23 35% 66
陕西 30 56% 11 20% 13 24% 54
云南 14 26% 18 33% 22 41%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