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徐州市城市重点绿地保护条例

时间:2024-07-22 22:52:0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92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徐州市城市重点绿地保护条例

江苏省徐州市人大常委会


徐州市城市重点绿地保护条例

(2010年8月27日徐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制定 2010年9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保护城市重点绿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城市规划区内的重点绿地保护,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重点绿地,是指本市城市规划区内,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功能突出、需要长期保留的城市用地,包括其范围内的植被、水体及相关设施。具体有以下几类:

(一)公园绿地,包括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游园和广场绿地;

(二)重要的防护绿地,包括重要的卫生隔离带、防护林、城市组团隔离带以及重要道路的防护绿地;

(三)主城区主干道行道树绿带;

(四)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吕梁山风景区内的重要绿地。

第三条 市园林管理部门是本市重点绿地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铜山区、贾汪区管辖范围内的重点绿地保护工作由铜山区、贾汪区人民政府确定的部门主管。

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城管、林业、水务、交通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重点绿地保护工作。

第四条 重点绿地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绿地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规划管理部门拟定重点绿地名录和绿线,向社会公示、征求意见。重点绿地名录和绿线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并向社会公布。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内的重点绿地,由市绿地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管理部门拟定绿线。

新增绿地属于重点绿地范围的,应当列入重点绿地名录。

重点绿地由绿地主管部门设置标志。

第五条 重点绿地推行社会化养护,由管理养护部门通过招标方式从有绿化养护资质的单位中确定养护单位。养护单位应当按照城市绿地养护标准进行养护。

第六条 主城区主干道上的行道树不得擅自更换。确需更换的,应当由绿地主管部门会同管理养护部门组织听证会,征求专家、群众代表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后,提出更换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七条 不得擅自占用重点绿地或者改变其规划用途。因公共利益需要占用重点绿地或者改变其规划用途的,绿地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管理养护部门组织听证会,征求专家、群众代表、利害关系人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后,由本级人民政府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重点绿地在云龙湖风景名胜区内的,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

在山林红线保护区内的重点绿地,占用或者改变其规划用途的,依照《徐州市山林资源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铜山区、贾汪区管辖范围内的重点绿地,需要占用或者改变其规划用途的,铜山区、贾汪区人大常委会应当于审议决定后十日内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八条 经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占用或者改变重点绿地规划用途的,由规划、国土资源、城乡建设等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九条 以填埋、建设等方式占用重点绿地范围内水体的,按照本条例有关占用重点绿地的规定执行。

第十条 重点绿地内配套建设的公共建筑及其他设施不得擅自扩建,其性质和用途不得擅自改变。确需扩建或者改变其性质和用途的,由绿地主管部门会同规划管理部门组织论证,征求群众代表、利害关系人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后,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报同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十一条 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等需要临时占用重点绿地的,应当经绿地主管部门同意,领取《临时占用城市绿地许可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在规定期限内恢复原状。

绿地主管部门应当对临时占用重点绿地进行监督,督促有关责任主体在临时占用后实施绿地恢复。

第十二条 因应对突发事件,需要紧急占用重点绿地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三条 重点绿地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毁座椅、果皮箱、护栏、标识牌、廊架、凉亭、雕塑、亮化灯具、地面铺装等设施;

(二)擅自设置广告设施;

(三)取土、挖石、焚烧物品;

(四)违反规定野炊、停放车辆、设置帐篷;

(五)放牧、种植蔬菜或者其他农作物;

(六)其他损坏绿地的行为。

第十四条 擅自占用重点绿地的,由绿地主管部门责令限期退还、恢复原状,可以并处所占绿化用地面积每平方米一千元的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擅自占用重点绿地进行建设的,由规划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的罚款。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市、区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项规定,未经批准设置户外广告设施的,由有关审批部门责令设置者限期拆除,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的,有关审批部门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设置者逾期未拆除的,由有关审批部门依法拆除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除。

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一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由绿地主管部门责令停止侵害、恢复原状;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可以并处损失额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未造成损失的,可以并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本条例对重点绿地的养护、管理未作规定的,适用《徐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十七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属于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范围的,由城管部门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实施。

第十八条 相关行政管理机关、管理养护部门或者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条例,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据职责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不履行拟定重点绿地名录和绿线职责的;

(二)擅自占用重点绿地进行建设或者改变重点绿地规划用途的;

(三)擅自扩建重点绿地内配套建设的公共建筑及其他设施或者改变其性质和用途的;

(四)违法办理行政许可手续的;

(五)对发现或者举报的违反本条例行为,依照职责应予查处而不予查处的。

第十九条 本条例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

国发[2002]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国务院对贯彻实施行政处罚法确立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十分重视,多次下发文件作出具体部署。自1997年以来,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23个省、自治区的79个城市和3个直辖市经批准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改进行政执法状况、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国务院确定试点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已经实现,进一步在全国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时机基本成熟。为此,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为了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特作如下决定:

一、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新的发展,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行动指南。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行政处罚法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目的,是要解决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和行政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行政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的效率和水平,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执行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研究解决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这项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
(二)严格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严格执行行政处罚法的各项规定,保证全面、正确地实施行政处罚法,促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严格依法行政。
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结合实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行政处罚设定权制度、行政处罚主体资格制度、听证制度、罚款决定与罚款收缴相分离制度、政府对行政处罚的监督制度等,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

(三)把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与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最终目的是要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执法体制。必须把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同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要精简机构、精简人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权力和利益彻底脱钩、权力和责任密切挂钩的原则,调整市、区政府有关执法部门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执法、执法扰民。

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
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领域,是多头执法、职责交叉、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执法效率和政府形象的领域,目前主要是城市管理领域。根据试点工作的经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城市管理领域可以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范围,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强制拆除不符合城市容貌标准、环境卫生标准的建筑物或者设施;城市规划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全部或者部分行政处罚权;城市绿化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市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处罚权;环境保护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部分行政处罚权;工商行政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无照商贩的行政处罚权;公安交通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对侵占城市道路行为的行政处罚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调整的城市管理领域的其他行政处罚权。
需要在城市管理领域以外的其他行政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的规定,也可以决定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这项工作。
对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依法开展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业务主管部门都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市县乡人员编制精简的意见》(中办发 [2000]30号)和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要求,切实予以支持,不得以任何借口进行干预、阻挠。

三、进一步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要求
(一)加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宣传。
行政处罚法确立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与行政机关关系重大,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政府法制建设影响深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广泛、深入地宣传与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程序步骤,做到阶段性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正面宣传和典型教育相结合,一般性宣传和疑难问题解答相结合,把思想认识真正统一到行政处罚法上来,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上来,保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宣传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各有关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充分认识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重要性,熟悉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和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原则、要求,特别要教育和督促被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有关部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支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
(二)抓紧建立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具体程序。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涉及有关部门行政处罚职权的调整和重新配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抓紧建立决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具体程序。
省、自治区的有关城市人民政府在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前,要深入研究本地区特定领域行政执法中的情况和问题,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依法提出调整行政处罚权的具体方案(其中有关机构、编制方面的事宜,由编制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和程序办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必须由本级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并形成会议纪要,以政府名义上报所在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有关城市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00)63号)的要求,发挥在法制工作方面的参谋和助手作用,协助本级人民政府依法积极稳妥地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对有关城市人民政府报送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要依照行政处罚法和本决定以及国务院其他有关文件的规定严格审查,对借机增设机构、增加行政编制或者有其他不符合规定情形的,一律不予批准。
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方案,自批准之日起30日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送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备案。
(三)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配套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要注意总结本地区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经验,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巩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果。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立法权的其他地方政府,可以按照规定程序适时制定地方政府规章;没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根据需要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要通过各层次的配套制度建设,明确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完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与其他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要结合相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实践,推进电子政务的制度建设,实现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与有关部门之间行政管理信息的互通与共享,促进行政执法手段的现代化。
要明确市、区两级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职能和责任,探索同一系统上下级部门之间合理分工、协调运作的新机制,解决目前行政执法中同一件事多头管理和各级执法部门职权大体相同,多层执法、重复管理问题。要按照行政职能配置科学化的要求,从制度上重新配置上下级部门职能,原则上层级较高的部门主要侧重于政策研究、监督指导和重大执法活动的协调,具体的执法活动主要由基层执法队伍承担。
在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同时,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原由有关行政机关行使的管理权,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重新配置,防止职责重叠、权力交叉,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对有关行政机关行使的审批权,要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该归并的要坚决归并,以方便基层、方便群众。要理顺行政机关与专业服务组织的关系,对于目前行政机关内设或者下设的各类技术检测、检验、检疫机构,要创造条件将这类机构从有关行政机关中逐步剥离出来,面向社会广泛提供技术服务,成为依法独立从事技术检测、检验、检疫活动,并对其技术结论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专业服务组织。
(四)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规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设置,不得将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作为政府一个部门的内设机构或者下设机构,也不得将某个部门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为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上级主管部门。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应作为本级政府直接领导的一个独立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独立履行规定的职权,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有关部门如果仍然行使已被调整出的行政处罚权,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一律无效,还要依法追究该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所需经费,一律由财政予以保障,所有收费、罚没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不得作为经费来源。对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公安机关要及时依法作出处理,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作为民事纠纷进行处理。
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履行原由多个部门行使的职权,权力大,责任重,必须加强队伍建设,加强监督管理。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人员,要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采取考试、考核等办法从有关部门和社会符合条件的人员中择优录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领导和管理,推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强化对有关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教育和法律培训,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健全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以及执法人员的检查监督机制和纪律约束制度,教育、督促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自觉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以及行政机关的层级监督。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的行政复议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依法受理;上一级人民政府设立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申请人也可以选择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设立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由该行政机关依法受理。
各级行政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高度重视作风建设,按照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执法作风,确保严格执法、秉公执法、文明执法。
(五)切实加强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组织领导。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必然要求对有关部门的行政处罚权进行重新配置,涉及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试点工作的情况看,多数部门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认识明确,积极支持。但是有的部门原则上赞成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到涉及本部门的职权调整时就以种种理由表示反对;有的部门对集中行使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的执法活动不支持、不配合,甚至设置障碍,这是不符合行政处罚法规定和国务院文件要求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都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领导,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 (国发[1996]13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继续加强对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协调和监督,密切关注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情况和问题,及时研究提出依法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做好相关工作,保证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顺利实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本决定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落实。有关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重要情况和问题,请及时报告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汇总向国务院报告。

国 务 院
二OO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关于印发《阳泉市人事代理人员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

山西省阳泉市人民政府


阳政发〔2001〕19号


阳泉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阳泉市人事代理人员档案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配套文件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市直各单
位,省营以上企业:
现将《阳泉市人事代理人员档案工资管理暂行办法》等五个
配套文件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一年七月十一日

关于人事代理人员档案工资管理的暂行办法

为了加强人事代理中委托代理人员档案工资的管理,根据
《阳泉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及工资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暂
行办法。
一、委托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其
档案工资的确定及晋升手续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代理。
二、凡委托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人事代理,委托方须
出具与确定及晋升工资有关的历史材料或考核意见,根据国家有
关定级、晋升工资的政策及增资审批程序,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
务中心确定工资标准,记入本人档案。
三、事业单位集体委托人事代理,根据本单位的性质确定
工资标准;企业单位和非公有制经济单位集体委托人事代理,比
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工资标准。
四、凡非在职人员个人委托人事代理,按自收自支事业单
位中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工资标准。委托代理前有工作单位的,按
代理前单位最后一次所担任(聘任)的职务比照自收自支事业单
位中同等条件人员确定工资标准。
五、委托代理前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按相应的
专业技术职务确定工资标准。委托代理期间委托评审或统考取得
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自取得任职资格第二个月起,按相
应专业技术职务重新确定工资标准。
六、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研究生委托人事代理,不执
行见习期工资,比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同等条件人员确定转正
定级工资标准。
七、档案工资按有关工资政策规定期限起执行。
八、非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无权调
整流动人员档案工资,其擅自更改、调整的档案工资,一律不予
承认,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关于人事代理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代评审的暂行办法

为促进人事代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拓宽人事服务领域,
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才社会化管理和服务体系,根据国家、省有
关政策及《阳泉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评审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代评审对象
1、按照《阳泉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规定属于人事代理对
象的范围:本市境内的“三资”企业、私营企业、民办科技实体
等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和无主管部门的单位,实行全员人事代理的
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集体所有制企业、股份制企事业及国
有企事业单位实行全员人事代理或部分人事代理的人员;实行个
人人事代理的人员即:因辞职、辞退、解除聘用合同、除名、开
除、自动离职而办理了与原单位脱离工作关系手续的人员和进入
人才市场择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及其它流动人员
和待业人员,均可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作为人事主管部
门,办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代评审工作。
2、人事代理人员拟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须在市人
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人事代理满6个月以上,否则不予受理。
二、推荐评审方式
1、单位集体委托人事代理,由单位提出申请,经市人才开
发交流服务中心审核把关,依据申报专业资格类别及申请人的业
务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业绩(包括专业技术职务、学历证书、奖
励证书、代表性论著或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等材料,向相应的职
称评审委员会推荐。
2、个人委托人事代理,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市人才开发交
流服务中心审核把关,依据申报专业资格类别及申请人的业务学
术水平和专业工作业绩(包括专业技术职务、学历证书、奖励证
书、代表性论著或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等材料,向相应的职称评
审委员会推荐。
3、国家统一招生的、持有就业报到证的未就业的大中专毕
业生、研究生委托人事代理,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有关政策
规定,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为其办理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
职资格的申报;非国家统一招生的、自学成才的“五大”毕业
生,根据专业技术职务考试的有关政策规定,为其出具相应的证
明。
三、推荐评审程序
1、根据国家制定的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对
人事代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2、会同申报对象所在单位对申报人员的政治思想表现、业
务能力和完成目标任务情况等进行考核,并填报具体考核意见。
暂无工作单位的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出具考核意见。
3、指导申报对象按照职改政策和程序实事求是地填写有关
申报材料。
4、审核认定申报对象的各种证件、论文、论著、成果等。
5、审核申报对象填报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登记表》和《专
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表》。
6、申报材料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报相应的职称管理
部门审查后,送有关评委会评审。
7、转发评审通过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文件,并负
责材料存档及统一办证。
四、其 他
1、符合报考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的人事代
理人员,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办理报名、资格审查及通知、
办证工作。
2、职称代评审工作在职称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并
负责对人事代理单位和个人传达上级职改政策及有关会议、文件
精神。


关于人事代理人员社会保险代理的暂行办法

为了加强人才社会化保障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使各
类人才老有所养,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委托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其
社会保险的收缴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代收,在业务上接受
同级社会保险机构的指导,代收的社会保险基金定期全额上缴到
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
二、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按照省、市社会保险部门的有
关规定执行,由用人单位或个人每半年向市人才交流中心缴纳一
次。
三、单位集体委托人事代理的,其单位缴纳部分由用人单
位按规定向市人才交流中心统一缴纳,个人缴纳部门由用人单位
扣缴后随同单位部分统一缴纳。
四、个人委托人事代理的,其社会保险金由本人全额向市
人才交流中心缴纳。
五、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开展社会保险代理,按照国家
社会保险有关条例规定,由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向市人才开发
交流服务中心返还一定数量的手续费。


关于人事代理人员出国(出境)政审的暂行办法

为了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加强流动人员出国(出境)管理
工作,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及《阳泉市人事代理暂行办法》和
出国(出境)政审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 对象
1、委托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因
考察培训、自费留学、出国定居、探亲访友、旅游、就业等事项
出国(出境),均由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负责政审工作。
2、凡委托县(区)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人事代理的人员
办理出国(出境),经县(区)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审核后,
报市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政审手续。
二、 须提供的材料
1、全日制高校和全日制、非全日制成人高校在读或大专以
上毕业生,自费出国留学,须提供如下材料:
(1)学历证书(验原件,交复印件);
(2)现工作单位同意的批件及证明材料;
(3)本人出国申请及近期境外亲友来信;
(4)前往国家的院校"录取通知书"或"入学通知书"(验原
件,交中、外文复印件各两份);
(5)财产证明;
(6)经济担保证明(验原件,交中、外文复印件各两份)
(7)归国华侨、国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简称
六类人员)的直系眷属须提供市级以上侨务部门和台办出具的证
明材料;
(8)身份证及户口簿(验原件,交复印件各两份);
(9)公安部门印发的《出国(出境)审批表》。
上述材料齐全后,到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办理政审手
续。
2、出国定居者,应提供上述(1)、(2)、(3)、(5)、
(6)、(8)、(9)项材料和前往国家准许定居的证明及前往
国家亲友的邀请信,交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政审。
3、出国探亲、访友、旅游者,应提供上述(2)、(3)、
(5)、(6)、(8)、(9)项材料,交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
心政审。出国旅游者,还须提交前往国的旅行日期安排证明材料。
4、出国就业者,应提供上述(1)、(2)、(3)、(5)、
(6)、(8)、(9)项材料和前往国公证机关公证的合同、聘
书或雇用证明,交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政审。
5、因公出国(出境)的,应提供上述(2)、(3)、(7)、
(8)、(9)项材料和有关部门同意其参加组团出国(出境)的
批文,交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政审。
上述出国(出境)人员均可委托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代
办护照。

关于人事代理人员粮户关系办理的暂行办法

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根据国家、省及我市有关规定,制
定本暂行办法。
一、管理机构
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同公安、粮食部门联系,设立人
才集体户,负责管理人事代理人员的粮户关系。
二、管理范围及对象
委托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的人员,本人
暂无落户处所,其户口可暂时迁入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人才
集体户,并为其办理粮食手续。
三、办理程序
人事代理人员凭有关部门出具的工作调动、安置、派遣手
续到市人才开发交流服务中心办理人事代理后,由市人才开发交
流服务中心出具证明到公安、粮食部门办理粮户迁转手续。
四、所需材料
1、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提供户口迁移证、居民粮食
供应转移证、行政介绍信、身份证、一寸免冠照片两张。
2、应届大中专毕业生需提供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居
民粮食供应转移证、接收单位证明、毕业证、身份证、一寸免冠
照片两张。
3、军转干部需提供安置介绍信、转业干部行政介绍信、身
份证、一寸免冠照片两张。
五、其他
人事代理人员办理人事档案转递手续时,应相应办理粮户
关系迁移手续。